肝內化膿性發炎,由細菌、阿米巴寄生蟲、徽菌或其他病原所引起。
肝膿瘍藉由腹部超音波,可以很容易診斷出來。但需要臨床醫師針對不明原因發燒的病患隨時抱持高度警覺。在開發中國家,常需分辨病原體的種類(如阿米巴或細菌性),但隨著台灣逐漸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流,阿米巴肝膿瘍已相當少見。二者在症狀上無法區分,惟有靠IHA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for amoeba及膿瘍抽取液的細菌抹片及培養來辨別。
(一) 感染途徑
不明來源最多,佔50%。其他可能的來源有膽管、門靜脈、鄰近組織侵犯、治療所引起或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膽管來源:佔40-50%,可能為septic cholangitis, sclerosing cholangitis, Caroli’s disease;門靜脈來源:骨盆腔或胃腸道感染引發portal pyaemia (闌尾炎、膽囊積膿、憩室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耶爾森氏回腸炎(Yersinia enteritis)、消化道潰瘍穿孔、腸手術吻合部外漏、胰臟炎、痔瘡感染等);直接侵犯: 腹部穿刺傷或鈍傷、腎週膿瘍(perinephric abscess)蔓延;治療所引起:肝動脈化學栓塞(TACE), 肝腫瘤酒精注射(PEI); surgical(膽囊切除、肝移植), endoscopic or radiological (膽道支架置放);免疫力低下:糖尿病(DM)、白血病、化學治療、類固醇使用、HIV感染等。
(二) 致病菌
統計上,腸道格蘭氏陰性桿菌Enteric GNB最常見,台灣尤以Klebsiella pneumoniae為甚。而在接受肝動脈化療後的患者(Post-TACE),需考慮GPC ( eg. Staphylococcus等)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也常有厭氧菌的合併感染,因此在採檢血液、膿瘍(70-90%)、或膽汁時,需同時送驗。若是培養陰性,可能是因為檢體沒有保持在絕對無氧的狀態,也可能是近期有使用抗生素或是治療中才送驗。(這時可以考慮PCR,也有極少數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造成的無菌性膿瘍IBD related aseptic abscess)
(三) 臨床症狀
理學檢查上,病患可以有右上腹痛、發燒(可能是唯一的症狀,FUO的DDx需納入)、肝腫大。血液學檢查可見白血球增加(leuckocytosis)、ALP(↑)、ESR/CRP(⇧) (若T-bil↑,需考慮膽道疾病)。若為K. pneumonia 所致肝膿瘍,可能會伴有眼內炎( endophthalmitis)的情況。視力衰退、眼球疼痛、結膜紅腫等症狀,往往暗示視力恢復的預後不佳。應照會眼科醫師進一步評估玻璃體內抗生素治療( intravitreous injection ABx, eg. vancomycin+ ceftazidime)的可行性。
(一) 感染途徑
此病是由原蟲Entamoeba histolytica所致,蟲體可在大腸導致阿米巴赤痢(amoebic dysentery, 10%)或無症狀,再經門靜脈血流回到肝臟形成膿瘍。約15%病人的新鮮糞便中可以採檢出trophozoite或cyst。因阿米巴只會在糞便中會間歇出現,建議重覆送驗三次( increased Sen to 85-95%)以上。
(二) 臨床特點
若患者為年輕男性或是有疫區旅遊史時需有高度警覺。文獻上通常為單發且好發在右葉上前部,近橫隔膜(Segment 8),但台灣及墨西哥卻經常是多發性病灶。病程緩慢,但偶有急性發作, 一般發燒很少超過 40℃。診斷依賴IHA test,約敏感度達90%,但治療後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大腸鏡檢可能發現舊的潰瘍結痂,因此對任何病變皆應進行切片。其膿液膿液外觀初期為濃稠黑紅棕色(鯷魚醬anchovy paste、或巧克力醬般),之後轉為稀黃色。若有懷疑,應少量並多支收集(較晚收集之濃稠液測到阿米巴機會較高,up to 50%)。
阿米巴肝膿瘍約20%會續發細菌感染,這時膿液轉黃綠並散發惡臭,故採檢時應同時作需氧及厭氧菌培養。
膿瘍引流、膿液細菌染色/培養、血液培養、IHA test是臨床上常用的診斷工具。若膿液濃稠黑紅棕色並 IHA陽性,可進一步做糞便鏡檢,來確定阿米巴的感染。若是膿液染色/培養、血液培養陽性,則為細菌性肝膿瘍。
(一) Pyogenic
膿液抽取(必需)合併抗生素治療,靜脈注射2週,其後改口服3-6週)。 抗生素選則一般用Cephalosporin(3-Ceph preferred) + (aminoglycoside)+ anti-anaerobic( eg. Clindamycin, metronidazole)。替代藥物包含: amoxicillin/ clavulanic acid, piperacillin/ tazobactam等。既使治療有效,發燒仍可能持續1~2週。
若是K. pneumoniae 感染合併糖尿病時: (需參考本院感控中心抗生素感受性報表),若有盒併眼內炎,則用高劑量 ceftriaxone 2g IV Q12H並立即照會眼科醫師。若無併發症,則只要考慮抗生素的膿瘍穿透能力及感受性試驗結果即可。
膿瘍引流方式包括超音超音波導引(echo-guided)的細針抽吸 (fine needle aspiration)及引流管放置 (pig-tail insertion)。若是狀況緊急時,也可考慮電腦斷層導引(CT-guided)的引流管放置。若是治療差,則考慮外科引流。
(二) Amoebic
一般不需引流,抗生素治療即可。 一般以Metronidazole 750mg PO TID for 7-10days (成功率95%),若無法口服或是吸收不良,則靜脈給藥(Metronidazole 500mg IV Q6H (35-50mg/kg/d) for 7-10days)。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噁心、腹瀉、金屬味覺、頭暈、尿液變色。需注意治療期需禁酒,若有CNS symptoms需停藥,且孕婦不宜使用,不可哺乳。
就算無腹瀉的情況,仍應加上腸道製劑(luminal agents)以清除腸道阿米巴,如:iodoquinol 650mg PO TID x 20d,或paromomycin (25-30mg/kg/d in TID for 7d) (需向疾管局申請)。一般症狀要48-72hrs內改善,否則需考慮續發細菌感染或抗藥性。若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破裂風險(左肝破入心包膜腔)時,則要考慮外科治療。
義大醫院‧總機電話:07-615-0011‧07-952-0011 地址:82445高雄市燕巢區角宿里義大路1號
語音‧人工掛號專線:07-615-0900‧07-615-0911 週一至週五 07:30~16:30 週六 07:30~11:30
© Copyright 2014. "EDAG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