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及內視鏡科常見消化疾病介紹 

大腸息肉

Date: 26 Feb posted by 蔡英楠醫師常見消化疾病

一、前言

一般而言由大腸的黏膜層增生出來的組織可稱為息肉。依息肉本身的形狀又可分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圖一)以及向外擴展型(圖二)。依組織組織特性又可分為腺瘤(絨毛狀、管狀)、發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又以腺瘤最為重要。因為根據國外Vogelstein等人之研究,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慢慢轉變而成的。這也就是有名的癌變過程(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 (如下圖三)。而根據美國全國性大腸息肉(National polyp study)的研究指出:將大腸的腺瘤切除可以有效地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圖四),因此美國消化系學會建議針對大於五十歲的一般風險的民眾應接受大腸癌的篩檢。

二、大腸癌篩檢方法

目前大腸癌的篩檢方法有很多,包含了糞便潛血反應、下消化道 X光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全大腸鏡等。每一種方法的便利性、敏感度以及準確度都不相同,如何選擇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在美國因為全大腸鏡很昂貴所以常選擇糞便潛血反應或乙狀結腸鏡來當做篩檢工具。然而根據國內台大林肇堂教授等人之研究指出:一般大於五十歲無症狀的健康檢查者約有15%有大腸息肉症,而其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發生在大腸的近端(含升結腸及橫結腸)或是同時在盡端及遠端皆有息肉被發現,僅有60%的人是單純發生在遠端(即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也就是說若只選擇乙狀結腸鏡當成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工具則約會有40%的人會被遺漏掉。所以目前在日本是建議全大腸鏡的。而台灣大腸癌發生的比率正逐年增加中,為此國健局也在近年來大力推行糞便潛血篩檢。

三、大腸鏡檢的進步

隨著大腸鏡檢的數量增加,近年來大腸鏡檢的技術也大為提昇。各式大腸息肉的觀察與處理也大為進步。其中以大腸息肉的染色、窄頻影像技術檢查及擴大觀察進步甚多。

1)擴大內視鏡

能將病灶在內視鏡的觀察下擴大一百倍,再加上高畫質解析顯示器,可使掃描影像解析度優於傳統內視鏡的畫面,所以可清楚的分辨各種息肉或癌症的類型及侵襲程度。

2)大腸鏡檢併染色

為以利擴大內視鏡的息肉觀察,吾人可以噴灑indigo carmine或是crystal來幫助息肉表面的觀察(下圖上)。根據日本Kudo教授的息肉分類法來判斷該息肉是腺瘤還是增生性息肉,並藉此決定是否需要內視鏡切除(下圖下)。

3)窄頻影像技術

窄頻影像技術是利用濾片使光線波長窄化,可突顯表面黏膜形態構造的原理。藉此我們能夠清楚地觀察病灶表面的紋路、微細血管排列與粗細之變化。並藉由NICE classification來判斷大腸息肉的分類以及決定是否需要內視鏡切除或是外科手術。

四、總結

為提供南部地區民眾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義大醫院內視鏡中心不斷的更新檢查儀器以及引進更新的技術,如窄頻檢查、擴大內視鏡等等。以期能透過有效的大腸息肉篩檢及處理,進而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

參考書目:
1)義大醫訊 29期
2)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9th edition
3)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08;68(4): S3-S47
4)N Eng J Med 2012 Feb 23; 366 (8):687-696
5)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ndoscopy 2012 Article ID 173269, 11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