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出血之飲食調整,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及內視鏡科衛教新知 

消化性潰瘍出血之飲食調整

Date: 26 Feb posted by 王文倫醫師衛教新知

一、前言

消化性潰瘍也就是一般所熟知的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起因於過多的胃酸導致黏膜受損,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及藥物的傷害扮演相當重要之因素, 典型的症狀是出線上腹部疼痛,嚴重時可能因為出血而有解黑便之情形,而消化性潰瘍於痊癒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必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之感染,避免服用會引起潰瘍之藥物,平時還應注意身體的保養及飲食習慣的調整,才能遠離惱人的潰瘍問題,至於飲食該如何調整才能好的快又不容易發作呢? 這是每位患者所關心的議題,以下則是一些專家的建議。

二、飲食調整的專家建議

1. 第一期 (急性出血期):正在出血且有解黑便甚至血便的時期,此時需要禁食,讓醫師在緊急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內視鏡止血治療。

2. 第二期 (止血後的2~3天): 此時最好是飲用牛奶或將食物製成流質狀供應,且不宜食用過熱的食物。

3. 第三期 (止血後2~3天至恢復期約一星期): 此時最好食用軟質食物或溫和飲食包括低纖維質等易於消化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相反地,纖維質大都來自植物性食物,在人體中不易被消化吸收,如:穀類的麩皮、水果的皮及種子、豆類的外皮、蔬菜中的粗組織等,這些比較粗糙的物質,容易使胃腸受損,應該避免攝食。但若口腔、牙齒健全的人,能夠充分咀嚼食物,並與唾液完全混合,則並不需要完全限制不吃。此外,烹調方法也很重要,蒸、煮、燉、糊泥狀的食物比較容易消化。而煎、烤及油炸的食物較不易消化。雖然因為疾病的關係,在飲食上有所調整,但所供給的營養素一定要足夠,在飲食攝取上儘可能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以獲得各類營養素。

4. 第四期(恢復期,約一星期後): 此時的飲食與普通飲食相似,除非患者感覺不適,否則應儘量選擇各類食物。

5. 使用此種飲食應試情況補充礦物質及維生素。此種飲食只是治療過程的一個階段,應視患者的情況補充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並漸次增加纖維的量以達到正常標準。

三、生活飲食型態的調整

消化性潰瘍患也須在生活飲食型態上作些調整,以減低未來潰瘍的復發,包括:

(1)吃飯要定時定量,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

(2)盡可能少量多餐

(3)食用溫和飲食,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大蒜等,因為這些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損。

(4)廣泛且均衡的營養,不要純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5)不抽菸、不喝酒。

(6)生活要規律,不要熬夜,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心情保持愉快。

(7)阿司匹靈或消炎止痛藥,除非醫師處方,否則最好不要再服用。

四、結論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工作繁忙,使得人們的生活步調加快,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之下,容易使得胃酸分泌過多,導致潰瘍的產生,因此,消化性潰瘍患者也必須在飲食及生活型態上作些調整,以減低未來潰瘍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