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腎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

義大醫院腎臟科  洪士元醫師

前言

  腎臟衰竭是重症病患常見的合併症之一。加護病房中舉凡敗血症、心臟衰竭、急性外傷及各種心肺大手術後,都可以發現急性腎臟衰竭的蹤跡,不僅使病況變得複雜,用藥多所顧忌,加重死亡率;且腎臟衰竭本身的治療,也因為多種併發症的相互影響,更考驗著所有臨床醫護人員。因此,血液透析治療之於重症病患,將明顯有別於一般慢性腎衰竭患者。本文謹就傳統透析與現代重症透析治療作一比較,並討論重症透析治療的適應症。

透析治療簡介

  擴散作用(Diffusion)乃泛指物質藉著擴散作用,通過半透膜的過程。而透析(Dialysis)即血液中的尿毒素,借著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移動至透析液中,以達到淨化體液的目的。傳統所謂的透析一詞幾乎等同於擴散。但其實另一種透析原理也同時存在,即對流作用(Convection)。所謂的對流作用指的是藉著半透膜兩側的壓力差,血液中的尿毒素連同水份,一併移除的作用。對流又稱為「過濾」(Filtration)。而「超過濾」(Ultrafiltration, UF),則指經由過濾作用脫出身體多餘的水分,旨在改善病患水腫症狀,控制體重。

  依半透膜的不同,透析治療可分為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使用人造空心纖維膜,又稱為人工腎臟;與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以腹腔內膜為透析膜。而依透析治療的時間來看,又可分為間歇性透析及連續性透析兩種。如腹膜透析即連續性透析的一種。然而,對於重症病患,由於人工腎臟的長足進步,腹膜透析已逐漸被血液透析所取代。因此,以下將僅就血液透析部份,即間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D)與連續性血液透析(Continuous HD)作討論。

間歇性血液透析

  間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D)即傳統所謂的「洗腎」治療。一般每次洗腎約四小時,每週三次共十二小時。由於在相對較少的時間內,須有效率的移除尿毒素及水份,因此要求較高的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超過濾速度(即脫水速度)當然也偏高。毒素的移除主要靠擴散作用,以小分子如尿素氮、肌酸酐為主。對於一般慢性腎衰竭患者,間歇性血液透析有著省時、高效率的優點。但對於重症病患,因常合併各種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的病症,或者剛接受心血管疾病術後,間歇性血液透析易導致患者血壓下降,甚至加重病情的惡化。

連續性血液透析

  連續性血液透析(Continuous HD)又泛稱為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所謂「連續性」即24小時持續不間斷的進行血液透析。由於透析時間很長,血流量、透析液流量及超過濾速度,都可以控制到最小,以減輕對患者血流動力的影響。連續性血液透析的優點是適用於血流動力不穩定的病患,缺點則是醫療及人力成本較高,且因血流量小,需長時間給予抗凝血劑。

  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根據血液驅動方式的不同及透析液的有無,可分為連續性動靜脈血液透析(CAVHD, continuous arteriovenous hemodialysis)及連續性靜靜脈血液透析(CVVHD,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或連續性動靜脈血液過濾(CAVH, continuous arteriovenous hemofiltration)及連續性靜靜脈血液過濾(CVVH,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動靜脈透析係指在患者動脈及靜脈各插入一支導管,以動脈血壓驅動血流;而靜靜脈透析則在靜脈插入兩支導管或一支雙腔導管,因雙靜脈無壓力差,故需外加一個幫浦(Pump)來驅動。而血液透析與血液過濾的不同,則在於血液透析必須有透析液以供毒素行擴散作用;血液過濾則無透析液,但須於血液端加入無菌的補充液,俾進行對流作用以移除毒素。部份血液透析無法去除的中大分子尿毒素,可藉著血液過濾的對流作用得以移除。

  另有綜合血液透析與血液過濾的透析方式,稱為連續性動靜脈血液透析過濾術(CAVHDF, continuous arteri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及連續性靜靜脈血液透析過濾術(CVVHDF,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則同時使用透析液及補充液,兼具血液透析和血液過濾的優點。

傳統透析治療適應症

  慢性腎衰竭的適應症,依健保局規定為,血清肌酸酐濃度高於6mg/dl或肌酸酐擴清率小於15cc/min,合併藥物無法控制的尿毒症狀者。而急性透析適應症,一般則認為包括利尿劑治療無效的急性肺水腫、高血鉀症合併心電圖變化、嚴重尿毒性酸血症、尿毒性心包膜炎及尿毒性腦病變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尿素氮或肌酸酐等尿毒症指標的高低,並不構成緊急洗腎的條件。但是上述的條件對於重症患者是否完全適用,則仍是個未知數。

重症腎衰竭患者的特性

  重症腎衰竭患者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血流動力失調,休克等等問題,臨床病況複雜,治療多所困難。單一或局部性的治療,往往無法奏效,必須各個器官系統都得到完善的照護,全面性的醫療才能竟全功。因此,新近的重症腎臟學專家普遍認為,對於重症腎衰竭患者的治療,就如同其他器官系統一樣,目標在於維持腎臟功能亦即尿毒素,處於衡定狀態(Homeostasis)。而且有逐漸走向提早透析的趨勢,正是所謂的防範於未然。

重症透析治療適應症

  綜合整理文獻上的資料,可以被廣泛接受的重症透析適應症包括:(一)寡尿症(<500cc/day)持續24小時,(二)無尿症(<50cc)持續12小時,(三)嚴重酸血症(pH<7.1~7.2),(四)高血鉀症(K+>6.5 mEq/L),(五)氮血症(BUN>85 mg/dl),(六)器官急性水腫(如肺水腫),(七)尿毒性心包膜炎,及(八)尿毒性腦病變等。另外可能的適應症尚包括:尿毒性神經炎或肌炎,嚴重的血鈉異常(Na+>160 or <115mEq/L),或惡性高溫症(Malignant hyperthermia) 等等。一般具備上述適應症之一,須考慮予以透析治療;若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以上,則必須給予緊急透析。

  而對於重症腎衰竭患者最適當的透析治療方式,目前被認為應具備:(一)可以模仿正常腎臟的功能,以避免高血鉀、酸血症、及肺水腫等合併症的發生,(二)治療本身不能影響腎功能的恢復,(三)儘量較高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以避免刺激炎性細胞素(Inflammatory cytokine)的產生,(四)透析治療處方應能個別化,視患者的需要能隨時調整。綜觀上述條件不難發現,使用較高生物相容性透析膜的連續性透析,似乎是較適合重症腎衰竭患者的治療方式。

間歇性血液透析使用時機

  由於高效率的特性,間歇性血液透析對於重症患者,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尤其在緊急處理高血鉀及急性肺水腫等問題,間歇性血液透析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決定性的效果,使病患立即免除心率不整或呼吸衰竭的危險,明顯優於效率較慢的連續性透析治療。對於酸血症的處理,因連續性血液透析係以乳酸作為緩衝劑,有可能加重酸血症;而間歇性血液透析則是以重碳酸鹽作緩衝劑,顯然較適於酸血症的治療。另外,若病患合併嚴重出血傾向,也較不適合使用連續性透析,因為連續性透析為避免血液凝固,常須使用較大量的抗凝劑。

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使用時機

  如前所述,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特別適合血流動力失衡的病患。因此,急性腎衰竭併發各種休克或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應以連續性透析治療為首選。此外,急性腎衰竭併發大腦水腫的患者,應避免急性透析引發不平衡症候群(Disequilibrium syndrome)加重腦水腫,也較適合使用連續性透析治療。而對於高新陳代謝率(Hypercatabolism)患者,或必須給予大量輸液及全靜脈營養的患者,連續性透析治療可以維持代謝產物(如尿素氮)及體液,長期處於穩定狀態。

  其他一些非腎衰竭的重症,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也被學者提出討論。如體外心肺循環(Cardiopulmonary bypass)或末期心臟衰竭,可用以控制水份。又如敗血症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時,用以移除可能的發炎性因子,不過目前僅止於臆測及研究階段。

結語

  儘管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似乎較為符合重症腎衰竭患者的需要,但臨床研究結果卻發現,連續性透析治療並不明顯優於間歇性透析治療。因此,目前對於連續性透析的種種優點,都只是根據臨床及生理的層面所作的推論,實際上仍缺乏實證醫學的基礎。而間歇性透析治療對於重症腎衰竭患者,其實也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總言之,重症腎衰竭患者應何時開始接受透析治療,應使用何種透析治療方式,至今仍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課題。臨床醫護人員當綜合個別患者的各種合併症,血流動力狀況,乃至預設的治療目標等等,作通盤考量,期能為病患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時機及方式。

參考資料:

1.     Bellomo R, Ronco C: Indications and criteria for initiating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Kidney Int 1998; 53(Suppl 66):106-109.

2.     Bellomo R, Ronco C: Acute renal failu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dequacy of dialysis and the case for continuos therapies.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6; 11:424-428.

3.     Bellomo R, Ronco C: Renal replacement methods in acute renal failure. In: Davison AM, Cameron JS, eds. Oxford Textbook of Clinical Nephrology. 2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583-1607.

4.     Schetz M: Classical and alternative indications for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Kidney Int 1998; 53(Suppl 66):129-132.

5.     Lameire N, Van Biesen W, Vanholder R, and Colardijn F: The place of 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 the ICU patient. Kidney Int Suppl 1998; 66:S110-9.

6.     Bellomo et al: RRT in the ICU: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Am J Kidney Dis. 1997; 30(5 Suppl 4):S80-3.

7.     Mehta et al for 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Council on Dialysis: Current status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acute renal failure. A survey of US nephrologists. Am J Nephrol 1999; 19(3):3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