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與腎臟

義大醫院腎臟科  張敏育醫師

敗腎就是腎臟病嗎?

  常有病人跑到門診,主訴「醫生,我腰子不好,怎麼辦?」,或是「我最近常腰酸背痛,容易疲倦,是不是腎臟不好?」然而檢查起來,腎功能卻是十分正常,一點也沒有腎臟病的情形,倒底「腎不好」是怎麼回事? 民間所講的腎臟和西醫所認知的腎臟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傳統中醫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醫就像是一個大型的人體試驗,只是沒有很精密的實驗室數據和對照組,但是在中國人的生活之中,中醫中藥早已成為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份。

  中醫所講的「腎」和西方醫學的「腎臟」有著某些部份的相似,卻也有著許多的不同。中醫所指的腎不只包括西醫所述「腎臟」這個器官,還包括了相關的許多功能。中醫典籍中說「腎主骨,生髓,開竅於耳」,還有「腎主納氣」、「腎臟精」、「左腎右命門」等,有的說法和腎臟的過濾排洩功能一致,有的則是指腎臟所分泌的一些物質所產生的全身性的功能。由於中醫強調全面行和整體性,因此除了腎臟本身的功能之外,也包括了生殖、內分泌、腦神經系統等功能。此外,中醫也會從陰陽五行和相生相剋的理論去探討,比如「腎屬水」、「心腎相交」等,去和其他的器官做連結,這些都是單純用西醫的理論較難解釋的地方。

  所謂的「敗腎」,其實是民間的說法,指的多是性功能的障礙,依據中醫的辨證論治,還可以分為好幾型,例如「腎氣虛」、「腎陽虛」和「腎陰虛」等,而如果真的去醫院檢查尿液或腎功能,可能不見得會有什麼問題。真正的腎臟疾病,大多會檢查出血尿、蛋白尿、或是血中肌酸肝值上升等,代表腎臟器官實質受到損害,所以和一般認為的敗腎是不太一樣的。

  所以如果有身體的不適,一定要到醫院做檢查,因為出現「敗腎」相關的症狀,可能不一定是腎臟有問題,其他內分泌系統、肝臟功能甚至心臟功能的異常,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疲倦、體力精神不佳,或是頭暈目眩、腰背酸軟等症狀。因此不要任意相信街頭巷尾的說法,真的有問題,還是要找合格的中醫師或西醫師做完整的檢查,才能對症下藥。

  腎臟疾病,最常見的表現是「水腫」,再來是「小便泡泡很多」,還有些人會腰部酸痛不適,或有血尿的情形。但是有很多人是沒有什麼症狀的,這些人本身可能是糖尿病或高血壓,平常或許有在注意血糖或血壓的治療,但是卻忘了腎臟病最喜歡在這些慢性病當中悄悄滋生,等到腎功能不良時,藥物都很難有效果,只能延長或儘量維持腎功能,避免洗腎的提早發生。所以有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的人,一定要定期檢查小便和腎功能,並且配合使用保護腎臟和控制血糖的藥物,才不會等到腎臟功能不好了,才開始擔心洗腎的問題。

  另外,有些常見的症狀和中醫的「腎虛」很有相關,但是用西醫的檢查方法卻不一定能檢查出問題。例如常覺得腰酸背痛,眼睛酸澀,早上起床口很乾舌尖有紅刺,下午又會潮熱盜汗,失眠睡不著,嚴重的會有遺精早洩的情形,這就是所謂的「腎陰虛」,要用滋陰補腎的藥物如生地,百合、丹參、麥冬、茯苓等藥物來治療。而如果是腰膝酸軟、倦怠無力、怕冷惡寒、舌苔白滑、有時會遺精陽萎,或是月經不調,則是屬於「腎陽虛」,要用肉蓯蓉、杜仲、補骨脂、淫陽藿、或是巴戟天來治療。不過,也要小心這些症狀當中暗藏了甲狀腺功能失調,腎上腺功能異常,或是早期糖尿病等,所以建議大家如果有身體不適,還是要來門診做詳細的檢查,才不會吃不對藥又傷身。

  最近,中草藥引起腎衰竭的新聞常常聽到,而自去年開始,衛生署也針對幾項中藥材做列管,並禁止國內使用,這些藥材包括馬兜鈴科的植物如馬兜鈴、天仙藤、青木香、廣防己、關木通等,包含這些藥材的方劑如補肺阿膠散,人參治嗽散,歸脾散等,也列入禁止使用名單。這些藥材在服用後,可能會引起腎小管病變或是間質性腎炎,且大多為不可逆,常常會造成腎功能衰竭,導致需長期洗腎的後果。更嚴重的是,這些病人得泌尿道腫瘤的機會非常高,最後很可能會因為癌症而喪失生命。所以,千萬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如果無法確定藥物的安全性,可以到門診請教醫師或做肝腎功能的檢查,免得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

  如果西醫已經判定腎功能不良,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遵從醫囑,嚴格控制血糖、血壓,或是做飲食的調整,例如要少鹽、少油、低蛋白飲食,或是小心高鉀食物的攝取如大量水果、楊桃、青菜汁、低鈉鹽、精力湯等,都是要避免的。固定且持續的門診追蹤治療是保護腎臟功能一路下滑的最重要關鍵!而有些病人想尋求傳統醫療,也必須要在合格的中醫師辨症用藥下接受治療,千萬不要隨便服用各種中草藥。另外,中草藥煎劑大多含較高的鉀離子,對容易高鉀的病人一定要小心服用,並定期監測鉀離子,才不會因高鉀產生心律不整甚至猝死的情形。

  雖然中醫和西醫對「腎」這個器官有各自不同的解讀不過都各有道理也都有很好的處理方法重要的是病人一定要親自來門診接受診治並與醫生討論病情和治療方針不要隨便亂吃秘方。嚴格遵守醫囑並定期回診隨時「謹腎小心」才能永保安康。